第3章 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2/2)
契克森米哈赖有很多创举,而在经验抽样法方面的努力帮助他证实了此前十多年中一直研究的理论:“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契克森米哈赖将这种心理状态称作“心流”(这个术语因他在 1990 年出版的同名著作而广为人知)。当时,这种发现与传统智慧是相矛盾的。大多数人认为(直到现在仍是如此)放松令人愉悦。我们想要少工作,在吊床上悠闲地过上更多的时间。但是契克森米哈赖的经验抽样法研究揭示,大多数人都想错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其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到工作中,专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里。休闲时光则组织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
通过实验方法研究时发现,人们在工作时比想象中更愉悦,而在放松时则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恰如经验抽样法研究所证实的,在某一周内此类心流经历越多,实验对象的生活满意度就越高。这样看来,人类在深度沉浸于某项挑战时才是最好的自己。
当然,心流理论和上一节里重点介绍的威妮弗雷德·加拉格尔的观点有些重叠。二者都强调了深度工作重于浮浅工作,但是二者关注的是其重要性的两种不同解释。加拉格尔的观点强调我们关注的内容很重要。如果我们全情投入在重要的事情上,也因此忽略了浮浅的负面事物,我们会感到工作生活也变得更重要、更积极了。相反,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理论几乎不论及我们所关注的内容。尽管契克森米哈赖很可能会赞同加拉格尔引用的研究成果,但是他的理论认为单单是深度工作的感受本身就能带来巨大的回报。不管是什么工作,我们的头脑都喜欢这样的挑战。
深度工作与心流之间的联系应该很清晰:深度工作是一种非常适合产生心流状态的活动(契克森米哈赖认为可以产生心流的活动包括,将脑力开发到极限、专注、在一项活动中达到忘我——这些概念也都可以用于描述深度工作)。恰如我们刚了解到的,心流能产生愉悦。结合两种观点,我们得到了有力的心理学论据来证明深度工作的好处。由契克森米哈赖原始的经验抽样法实验起,数十年的研究证实了深度工作可以唤醒意识,使生活更有价值。契克森米哈赖甚至还提出现代公司应该欣然接受这种现实,他建议“重新设计工作,做到尽可能与心流活动相似”。然而,契克森米哈赖意识到如此重新设计工作将很困难,且易于造成混乱(例如我在上一章中提出的论断),因此后来又解释,更重要的是,个人该如何寻求机会进行心流活动。最后,从与实验心理学世界的短暂接触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经验:深度工作带来的心流经历可以为你带来深度满足感,这是一条经过验证的道路。
从哲学角度论证深度
对于深度工作和工作意义之间关系的最后一项论证,需要我们退后一步,暂时放下相对实在的神经科学和心理学世界,采用一种哲学的角度思考。在这些探讨中,我将求助于两位深谙此主题的学者:在伯克利大学教授哲学 40 余年的休伯特·德莱弗斯(hubert dreyf)和现任哈佛哲学系主任的肖恩·多兰斯·凯利(sean dorrance kelly)。2011 年,德莱弗斯和凯利联合出版了一本书,名为《万物闪耀》(all thgs shg ),书中探究了神圣和意义在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演化。他们解构了这段历史,因为他们担忧在当代,这段历史将走向尽头。“过去的世界虽然千差万别,但都是万物闪耀的世界,”德莱弗斯和凯利在书的开头这样解释道,“今日,那些闪耀的万物似乎都已远去。”
过去至现在都发生了些什么?作者称,简要的答案是笛卡尔。从笛卡尔提出怀疑论衍生出一种激进的信念,认为捏造出上帝或国王以求解释天理因果的人背弃了真理。当然,由此带动的启蒙运动使世人认识到人权的概念,也救许多人于压迫之中。但是德莱弗斯和凯利强调,虽然其在政治舞台上带来了诸多益处,但是从形而上学的领域来看,这种思想剥夺了世界的秩序和神圣感,而这种秩序和神圣感恰是创造生命意义所必需的。在后启蒙时代的世界里,我们为自己安排了一项任务,辨别何为有意义的,何为无意义的,这种做法很随意,恐会带来令人毛骨悚然的虚无主义。德莱弗斯和凯利担忧:“启蒙运动之形而上学所宣扬的个体独立不仅仅会带来无聊的生活,而且恐怕难以避免地会引向无法忍受的生活。”
乍一看这个问题似乎与我们理解深度所带来的满足感的诉求差之千里,但是深入了解德莱弗斯和凯利对此的解决方案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洞见,能帮我们认识到职业追求中意义之源头。如果了解到德莱弗斯和凯利对现代虚无主义的回应也恰恰建立在我们本章开篇同样的主题“工匠”上之时,再来看二者之间的联系或许就不会觉得意外了。
德莱弗斯和凯利在他们的著作结论中认为,工匠如一把钥匙,重新开启了一扇大门,以一种负责的方式带回了神圣感。为了证明论断,他们选取了一位轮匠大师的故事作为例子(轮匠是一种已经消失的职业,工作是制作木质车轮)。“因为每一片木头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品性。”他们在一篇详细描述轮匠手艺的文章后写道,“所以这位木工与他雕琢的木头之间有一种亲密的联系。这种微妙的美德需要精心培养呵护。”他们对具备这种“微妙的美德”的人表示了赞许,同时也特别提及这位工匠无意间触及了后启蒙运动时代某种至关重要的事物:除个人之外的意义之源头。轮匠不会武断地决定手头雕琢的木头哪些有价值,哪些没有价值;这种价值内化于木头本身以及它即将完成的使命。
德莱弗斯和凯利解释称,这种神圣感在工匠中非常普遍。他们总结道,工匠的任务“并非产出意义,而是培养内在技能,辨别本已存在的意义”。工匠由此可以远离自主个人主义带来的虚无主义,为秩序井然的世界带来意义。与此同时,这种意义似乎比在过去的时代里更安全。作者暗示,轮匠不可能轻松地利用一块松木的内在属性为一个专制政权辩护。
回到职业满足感的问题上,德莱弗斯和凯利通过对手艺的解读寻求意义,而提供了一种精妙的理解方式,使我们明白为何里克·富勒尔一类人的工作能唤起这么多人的共鸣。哲学家会说,富勒尔用原始的金属锻造出艺术品时脸上满意的表情,是对现代社会难以捉摸却极有价值的某种东西的赞赏表露——对神圣的一瞥。
一旦体会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将传统手工艺中内蕴的这种神圣感与知识工作世界联系到一起。要实现这种期望,我们首先必须洞察到两个关键点。
第一点或许很明显,但仍需强调:这种特定意义并非只有手工行业才能创造。任何对高水平技能的追求——不管是物质的还是认知上的——都可以带来这种神圣感。
为了更好地阐释这一点,我们从木工或铁匠等传统技艺回到计算机编程这种现代案例上。看下面一段引述,编程奇才圣地亚哥·冈萨雷斯(santiago gonzales)在一次采访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
精妙的代码简洁明了,如果将这个代码给其他程序员看,他们会说:“哇,这代码写得真好。”那感觉很像在写一首诗。
冈萨雷斯讨论电脑编程时的方式与德莱弗斯和凯利引用的木工讨论技艺的方式很相似。
《程序员修炼之道》(the pragrar )是在计算机编程领域广受好评的一本书,书中更直接地将编程和传统的手工艺联系到一起,书的前言中引用了中世纪矿工的信条:“我等采石之人当心怀大教堂之愿景。”这本书在后文中详细阐述程序员必须以同样的方式看待自己的工作:
在一个项目的整体结构之内,总有空间展示个性和匠心……百年之后,我们的技艺或许如今日的土建工程师看待中世纪大教堂建造者使用的技法一样陈旧,但是我们的匠心却会得到尊重。
换言之,你不必在一间露天谷仓里辛劳工作,也可以成就匠心,创造出德莱弗斯和凯利所说的意义。在信息时代的大多数技术性工作中都有类似潜在的匠心存在。不论你是作家、营销人员、咨询师还是律师,你的工作就是一门手艺,如果你能精心打磨自己的本领,心怀敬意、谨慎应用,你就可以像熟练的轮匠一样在日常职业生活中创造出意义。
在此有些人或许会反驳称他们的知识工作不可能成为这样一种意义的源头,因为他们的工作内容太过平凡。但是,这种想法是有缺陷的,思考传统手艺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纠正这种缺陷。在当下的文化潮流中,我们非常注重工作描述。比如,我们对“追随你的激情”这一建议的执着是受一种(存在缺陷的)想法激励,这种想法认为对职业满足感来说,最重要的是你所选择的工作。用这种方式思考,就很难找到让你产生满足感的工作——或许在一家非盈利组织工作或创建一家软件公司可以,与其相比,其他所有工作都显得枯燥无味、了无生气。德莱弗斯和凯利的理念使我们逃离了这种陷阱。他们引作案例的工匠工作并不稀有。在整个人类历史中,做铁匠或是轮匠并非光宗耀祖的事。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具体的工作种类是无关紧要的。从此类工作中探寻出的意义是源自手工艺的内在,即那些技艺和品鉴能力,而非作品的外现。换一种说法来讲,木车轮并不高贵,但是制作木车轮则可以高贵。这些也同样适用于知识工作。你不需要一种稀缺的工作,你需要的是用世间少有的方式完成工作。
第二个关键点是培养手艺需要完成深度任务,因此需要致力于深度工作。(回想一下我在第一章中的论证,深度工作对于培养技能并在实践中达到精英级的使用水平是必需的。)因此深度工作是如德莱弗斯和凯利一般从职业中萃取意义的关键。由此得出结论,在事业中拥抱深度工作,通过深度工作培养个人技能,可以使知识工作从令人心烦意乱、心力交瘁的责任变成一件令人满意的事情——开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那里万物闪耀。
深度智人
第一部分的前两章讲求实用主义。文中论证了深度工作在我们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越来越有价值,但同时也越来越稀少(由于一些难以名状的原因)。由此造成了一种典型的市场错位:如果你培养出这种技能,就可以在职业上取得成功。
相反,最后一章对这类与工作发展相关的实用性讨论几乎未作补充,然而,前述的一些想法绝对有必要再加关注。后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严格的计划,用于帮助你将深度变成职业生活的中心。这是一种困难的转变,纵有无数此等努力、充分的理由和切合实际的论证,也只能激励你走到某一点。最终,你所追寻的目标需要你从更加人性化的角度与其产生共鸣。本章论证了要想做到拥抱深度,这种共鸣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从神经科学、心理学还是高大上的哲学角度探寻深度工作,最终都会回到深度与意义之间的联系上。就像我们这个种群进化到一个阶段,在深度中繁荣,在浅薄中沉沦,成为一种可以称作“深度智人”(hoo sapiens deepensis)的物种。
我在前文中引用威妮弗雷德·加拉格尔——后转变为深度工作信徒的人——的话说:“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利用这句话来总结本章和第一部分或许再好不过了:深度的人生是美好的,不论从何种角度审视。
1 &8194;李小龙曾说过:“不要思考。去感受。就好像手指指向月亮,不要只顾着盯住手指,否则你将错过神圣的光耀。”——译者注